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南智先进光电:打造本土新研范例,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桥梁

点击次数:2020-05-30 14:55:29【打印】【关闭】

依托本土高校科研资源,做细做精光电集成领域,平台化服务项目孵化……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这家由南大院士团队与江北新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南大

依托本土高校科研资源,做细做精光电集成领域,平台化服务项目孵化……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这家由南大院士团队与江北新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南大在光电集成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和科研队伍为基础,借力江北新区高端产业汇聚、人才资源集中、政策机制灵活等优势,在光电集成领域实现赛道领跑。

  激活高校科研“基因” 做好产学研融合“文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两城一中心”的主抓手和突破口,近年来,新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表现抢眼。2019年,南京江北新区共有4家新型研发机构被评为市“十佳新型研发机构”,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位列其中。

  名城联动助推“芯片之城”建设。“目前,光子芯片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尽早布局光子芯片研究,将来就不会再遭遇芯片‘卡脖子’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祝世宁说。2018年4月,由祝世宁院士科研团队与江北新区管委会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南智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正式落地江北新区研创园光电科技园。研究院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工学院等高校平台为依托,聚焦光电集成芯片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主导产业,助力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芯片之城”建设。

  “江北新区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先导区,背靠南京高校资源,具备国家级新区的区位优势,本身又具有较好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这是科研团队选择来江北新区创业的原因。”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刚说。

  作为一家出身本土名校的新研机构,南智光电的发展受到江北新区的高度重视。在南智光电项目筹建初期,江北新区为研究院提供了办公及孵化载体、技术设备等支持,为南智光电顺利落地打下硬件基础。同时,江北新区“创新创业十策”、“创业江北”人才十策、“金融十条”、“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政策”等双创政策体系,也不断为南智光电发展注入活力。

  聚焦光电子领域抢抓发展先机。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技术变革时期,摩尔定律推进速度大幅放缓,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已趋于饱和。而光电子集成芯片技术经过近四十年的探索与积累,已进入集成应用阶段,整个产业处于大规模爆发前夜。

  “芯片行业正处在‘从电到光’的转换时期,光电子领域在国外还未得到充分发展,这给了我们换道超车的可能性。”赵刚说。

  在南智光电研究院光电超净实验室内,高分辨率光谱视频相机、光纤传感调谐器、光子芯片等尖端仪器设备随处可见,一台能远距离探测气体性质和浓度的中红外激光器,便集聚了南京大学两代院士接力攻关20多年的科研智慧。

  以南京大学的实验室资源与学术成果为支撑,南智光电在光电集成科研方面享有天然优势。研究院重点承担国家光学级铌酸锂晶体生长、无人机量子通讯、光学AI计算、全息显示、薄膜和调制器的研制,以及GaN、GaAs等相关新材料领域光电集成器件研制任务,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等领域对光电集成器件的需求。

  目前,南智光电研究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件,海外专利5件。研究院已承接2019年度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课题项目——“面向光子芯片研发的核心材料及关键技术基础”,开展前沿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同时,研究院与南京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各类产学研项目的合作与申报。

  发力科创项目,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导致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出现断层,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现象,这是科技创新存在的典型“短板”。南智光电通过服务科研团队创业赋能,为科研成果做面向市场的平台开发,助力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项目管理中心助“老母鸡”孵出“黄金蛋”。科研型创业团队往往有想法、有技术,但创办企业经验不足,好的项目难以落地。南智光电通过打造南智光电项目管理中心,管理研究院入孵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中心提供1万余平米办公载体,根据功能分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两个区域,为科研初创企业、团队提供全流程创业赋能服务。

  光电科技园众创空间由南京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南京市科创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共享社区、光电人才服务中心、南智学堂等功能单位构成,通过构建基于“资源、团队、经验、技能”彼此分享的创业社区,帮助成员实现“创意-原型-产品-市场化”的全链条运营。

  其中,南智学堂充分借鉴谷歌、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企业员工培训提升课程设计的经验,面向项目团队和入孵企业实际需求,定期开展个性化订制培训、多元化专题讲座,举办创业沙龙、主题论坛等活动,帮助项目团队和企业凝练先进的管理文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专注于非技术性的创业赋能,提供一站式项目落地服务,为人才和项目提供专业化的创业政策咨询、个性化的运营模式设计和一站式的手续办理,帮助专家和创业者快速完成工商注册、住所租赁、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和人才项目申报等手续。“科研团队精研技术领域,南智光电拥有一支行政、人事、财税和法务等方面的专业队伍。两者通力合作,保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南智光电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许志城说。

  对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研究院会采取设立项目事业部或成立项目公司方式进行孵化,符合融资条件的,研究院将协调南智光电专属基金优先投资。专属基金接受入孵团队以项目事业部或初创公司为主体的申请,为入孵团队打造全方位赋能型资本支持方案,构建覆盖光电科技产业从孵化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体系。

  目前,南智光电项目管理中心已有40余家企业、团队入驻,多家企业获得Pre-A轮融资,一批科技型企业得到快速成长。其中,科技企业南京智谱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较为突出,公司云台式中红外气体检测仪等核心产品陆续完成研发并投入量产,打造的AI光谱综合智能解决方案受到国内多家大型石化企业、港口企业等高度肯定。

  未来几年内,项目管理中心将申请国家、省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服务创新孵化光电集成领域企业60家,培育发展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10家,瞪羚类企业不少于3家,所服务企业的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

  公共技术平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强支撑。高校科研解决了科研成果从0到1的问题,而让科研成果真正成为市场上流通的产品,这个过程还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南智光电创立初期,江北新区以南智光电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建设了一个高端化、规模化的光电集成芯片公共技术平台,助力解决创业团队及南大院士团队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新技术变成新产品,这中间还需要工程化开发的支撑,而公共技术平台恰恰可以完成这个工作。”南智光电公共技术平台主任王前进说。

  南智光电公共技术平台拥有30余名高水平研发、工艺工程师,5000余平米超净实验室,汇聚微纳加工、制造、测试、封装、光学加工等光电集成领域先进设备,加工能力覆盖了从纳米到微米尺度的微纳加工范围,能够满足可调谐中红外激光器、DFB 激光芯片、计算光电成像技术核心器件及将来新型光电集成器件的加工制备需求。并提供针对Ⅲ-Ⅴ族半导体材料、硅、铌酸锂等材料的微结构加工需要的设备,满足从光刻、刻蚀、金属沉积、晶圆减薄、退火、解理、端面镀膜,到后续的划片、封装贴片、金丝键合、测试、老化,以及工艺过程中的微结构检测需求。

  平台着眼构建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生态的需求,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光电集成产业领域,提供铌酸锂光电芯片工艺、化合物半导体工艺等光电集成领域核心工艺研发,以及量子通讯、光学AI计算等技术服务。

  通过提供一流硬件设备支持、二次工程化开发、关键工艺条件探索等服务,平台助力入孵项目团队进行轻资产创业,进而形成光电子集成芯片产业集群。平台还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企业提供服务,也为江北新区在光电集成产业领域招商引资提供了支撑。

  “南智光电集成公共技术平台将对标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拥有功能完善、技术水平高、应用范围广的仪器设备,组建一流工程师团队,为前沿光电集成技术的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提供强力的保障。”王前进说。

  在南智光电项目管理中心和南智光电集成公共技术平台的双重助推下,南智研究院已孵化引进光电领域企业40余家,“高分辨率光谱视频相机”和“化工毒爆痕量气体激光遥测仪”2个项目获得首轮融资。其中,“高分辨率光谱视频相机”项目入选南京市创新产品推广示范名录。

  强化人才竞争力,培育一流科研队伍

  人才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人才待遇落实不到位,容易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甚至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人才创新如何激励?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如何培养?这是南智光电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紧抓本土高校资源优势,创新机制激活人才赋能。背靠南京大学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引进名校优秀学生资源,这是南智光电的天然优势。“南智光电是本土高校诞生孵化的本土新研机构,我们的人才全部本土化。”南智光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尹志军说。

  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发人员的持续创新活动,必须形成与人才科研付出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南智光电采用人才团队持大股的股权制度,突出人才和知识价值,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保证科研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成立之初,祝世宁科研团队的持股达到65%。在股权激励模式的带动下,南智光电人才队伍的科研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南智光电共有员工50余人,其中全职员工3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占比达60%,科研队伍呈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其中,毕业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吴冰了解到研究院落地研创园后,主动放弃美国的工作和实验条件,带着先进理念和技术返回南京,从事起研究院的技术转移和项目孵化相关工作。博士后崔国新作为研究院引进的首批高层次人才,在入驻研究院后就一直潜心钻研,甚至把家搬到了研创园,他所负责的光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工艺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启动“光电侠”自主探索课题,打造人才预备军队伍。由高校大学生组成的科研队伍,为新研机构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南智光电通过建立光电侠创客俱乐部等高校科创众创空间,建立南京大学双创基地实践基地等方式,对高校科创团队进行课题支持和创业创新指导。

  2019年7月,南智光电面向驻宁高校、研究所在读大学生启动首届“光电侠”自主探索课题。课题经费采取现金资助方式,不限定开支类别。课题申请成功后,科研团队即可加入创客俱乐部。课题进行期间,研究院和创客俱乐部将提供场地、资金、设备及各类资源进行支持;课题成功验收后,课题小组将获得由研究院和创客俱乐部联合举办的“南京高校光电侠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资格,参与最终奖励的争夺。赛程中的成绩优异者,将有机会获得南智光电专属基金的创业投资。

  “课题全程包含技术方案的设计、经费预算的测算、实验的探索以及成果汇总与展示,旨在引导在校大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实战中锻炼。”尹志军说。

  坚持市场化导向,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

  以南智光电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往往具有科研机构、平台型公司和创投机构等多重属性,因此也被业内称为“四不像”。在面对来自市场、科研指标以及生存空间的压力时,南智光电下定决心向市场要成绩。

  “南智光电以高质量转化孵化高校成果为第一要务,而第一要务抓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市场表现。作为一个拥有市场化基因的新研机构,南智光电真正的战场在市场。”尹志军说。

  不考虑市场需求的纯科学研究路线,让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南智光电将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动投入市场竞争,以市场成绩回应政府考核的关切。

  当前,国内“新基建”建设热潮涌动,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南智光电研发的芯片级铌酸锂调制器、移动量子通信系统等产品,在通信领域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先导性,给5G技术的发展打下硬件基础。南智光电的产业链发展轨迹与国内“新基建”发展趋势相契合,其未来令人期待。

  “我们希望江北新区能够抓住‘新基建’这一国家政策红利的关键期,进一步提炼优势产业,继续培育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尹志军说。他表示,规模庞大的“新基建”发展离不开核心芯片、关键元器件的支撑,以南智光电为代表的集成光电企业有望抢抓发展“芯”机遇,围绕光电集成领域做优做大做强。

  成立两年来,南智光电已成为江北新区新研机构中的创新典范。下一步,南智光电将面向南京大学光电学科优秀学生资源,打造创新创业试验田;立足江苏、面向华东区域,建设光电集成领域成果转化的示范平台;强化自身孵化器属性,成为以光电集成器件及系统技术为核心的光子学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及工程化研发平台和孵化基地。 

浏览相关内容: